隨著銀川市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各個村鎮都在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一些農戶也開始借助短視頻平臺,嘗試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但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不善于推銷的農戶,難以搭上這趟新銷售模式快車。
今年,銀川市委宣傳部、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開展“鄉村振興·公益助農——我為群眾辦實事”銀川市品牌鄉村“一村一品”全媒體推廣活動,通過挖掘農產品品牌故事,為農戶拓寬銷路的同時,幫助農戶提升產業發展的信心。
全媒體助力農產品推廣
秋分日,慶豐收。在賀蘭縣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常,農戶們紛紛展示著收獲的成果,分享喜悅之情。而在喜悅的同時,金鳳區良田鎮的馬菊蓮又不免有些忐忑,因為這是她第一次參與網絡直播帶貨活動。“之前拍過短視頻,但和主持人做網絡直播還是第一次,有他們的引導,我直播也沒那么慌亂,心里特別高興,感覺很不一樣。”
雖然自家的鐵橋菊蓮涼皮店已經在良田鎮小有名氣,可樸實內斂、不善言談的馬菊蓮直播時仍有些緊張,不過能夠在主持人介紹產品時進行補充說明,并適時進行互動,得益于她今年以來所經歷的多次采訪歷練。“從去年至今,接受了大概十幾次采訪……還記得第一次被采訪時,我不會說普通話,記者教我一句,我說一句,內心特別緊張,有時候邊學邊忘。現在的我,大概能知道怎么介紹我的涼皮,大家都說我變化挺大的。”僅直播當天,馬菊蓮帶來的200份涼皮一亮相,就被搶購一空,看到自家的產品受到大家的認可,馬菊蓮的眼中閃著自信的光芒。
如今她的涼皮每天可以銷售1000多份,比之前翻了兩三番,她感慨自己終于熬出頭的同時,也琢磨著,要研發更多的新口味。“以前都是我自己去找顧客、找超市對接,現在很多人都是打電話來下定單,還有很多人是從電視上看到新聞專門來店里的,不用愁銷路,真的是太感謝銀川市政府和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的支持了,我現在的想法就是把產品規模做大,把我們村上更多的婦女帶動起來,讓更多的人吃上我們家的涼皮。”
從今年5月19日起,在市農業農村局和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的支持下,“鄉村振興·公益助農——我為群眾辦實事”銀川市品牌鄉村“一村一品”全媒體推廣活動,在銀川市三區兩縣一市評選出了的30個最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在豐收節當天都一一在直播間亮相,據統計,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2萬。“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切實地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廣播中心主任康曉華說道。
去年,在廣播等媒體平臺的幫助下,雖然因為疫情遭受損失,但卻打響了花卉市場知名度的銀川綠之川園藝專業合作社,今年逐漸恢復元氣,積極報名參與“一村一品”全媒體推廣活動,“在媒體的影響和幫助下,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間。”銀川綠之川園藝專業合作社花藝助理聶鳳說道。
而寧夏寧羴源有限公司負責人紀成軍也期待著向主持人學習更多的語言技巧,運用到今后的自家的品牌宣傳中。“我們以前賣羊肉只會問你要前腿還是后腿,也不懂什么亮點宣傳,但現在就會和顧客宣傳咱們的寧夏灘羊,肉絲細膩脂肪分布均勻等等,讓更多的人知道寧夏的灘羊品牌,咱們才能銷售得更廣。”
挖掘品牌故事 讓農產品更有內涵
通過全媒體推廣,可以解決銷售困境,而要想從眾多同質化產品當中脫穎而出,除了保持優良的品質外,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在這次公益助農前期推廣活動中,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著重挖掘每個優質品牌背后的故事。
“我們所有的記者們都深入到田間地頭,跟老百姓蹲在田間,看看農戶種的農產品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成為品牌性的產品……比如香菇的種植,農戶一開始做了菌棒,而在制作菌棒過程當中,又在琢磨著將稻田蟹的蟹殼粉碎,加在菌棒當中,所以香菇的營養價值就在逐步升高,他慢慢把背后的發展經歷講給你,大家就知道了,這個產品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價格,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銀川交通音樂廣播總監王春說道。
全媒體記者徐芙蓉,是這次活動的采訪記者之一,她通過4個多月的采訪,發現了很多本地的寶藏產品。“本來臉還沒這么圓,采訪了這么多農副產品,現在自己明顯長胖了。”徐芙蓉說,通過采訪,她有兩點最明顯的感受,一個是銀川市原來也有如此多的優質農副產品,另一點是在了解農副產品背后的故事之后,會發現一個小小的農副產品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村子。“我覺得農副產品優質好吃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讓你吃的時候感受到農戶的汗水和初心……就像鐵橋菊蓮的涼皮,馬菊蓮最開始是借了50元錢,從一個小攤子開始做起來,現在她成為了擁有三家店的老板,店名中的‘鐵橋’也代表著她這24年的堅持不懈奮斗不息。”
“通過講述這些農產品背后的故事,我們最終希望它能逐步成為我們銀川的品牌,寧夏的品牌。”王春說道。
截至9月5日,“鄉村振興·公益助農——我為群眾辦實事”銀川市品牌鄉村“一村一品”全媒體推廣活動,通過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旗下的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全媒體平臺,共發布新聞報道126篇,形象專版9個,農副產品專刊56個,廣播訪談33期,微信公眾號推文38篇,新媒體短視頻共計231條。
“通過我們各個新媒體平臺的特性和定位,去安排推送,比如微信推文要介紹產品,抖音視頻號要精簡成一些更利于傳播的小故事去傳播。”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融媒體中心新聞部執行總編輯馬玲艷說道。
“作為傳統媒體,《直播銀川》欄目有固定的收視人群和受眾,我們的公眾號、抖音號現在擁有了140萬的粉絲量,我們想通過這種合并發力的形式,提高本地的鄉村品牌的知曉度,也進一步提升我們農戶和鄉村企業的自信心,企業的發展力。”銀川公共頻道《直播銀川》欄目制片人路鵬表示。
通過多部門參與、主流全媒體平臺集中宣傳,銀川市品牌鄉村“一村一品”全媒體推廣活動,讓優質的產品走進了大眾視野。“有了市場保障,反過來會倒逼我們的種植大戶,企業也好農戶也好,在保障他們利益的前提下,讓他們有信心去種植開發更多優質的農副產品。”銀川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耿晶說道。
編后語:良田鎮鐵橋菊蓮涼皮店店主馬菊蓮,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成功沒有捷徑,想要成功就要堅定自己的道路,堅持自己的腳步,積極進取、持之以恒,就能比別人走得更長更遠。的確,品牌建立,產業發展如此,推廣宣傳亦是如此,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在今后對“一村一品”的推廣中,將繼續利用好全媒體平臺,幫助農戶及鄉村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加精準、高質量的“媒體+”服務,推動媒體助農更加專業化、品牌化、長效化。
記者 周曉彤 楊小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